不管是懷孕中或是產後,母愛的偉大可見一斑。寶寶是嬌嫩的,在媽媽的子宮內,吸收養分茁壯成長,帶著健康紅潤出生,哇哇啼哭的聲音成為母親耳中的天籟,寶寶的溫暖柔軟的身體成為母親的至寶。因此,寶寶的成長發育,成為媽媽們心目中最重要的事情。
每個寶寶的體質、膚況皆不同,但共同點都是角質層偏薄,屏障性較弱,皮膚較乾燥、沒有油脂,比起成人更容易敏感。並且,還不能自行控制排便的嬰幼兒,尿布成為成長時期的小伙伴之一,若尿布選擇不當,嬌嫩的肌膚長時間接觸,難免刺激不舒服,甚至引發紅腫、出現尿布疹的現象。所以,慎選尿布成為父母們的第一個課題。
身為四胎的全方位媽咪,盧靜怡院長也分享自己選尿布的經驗談。由於寶寶寶無法義自行控制大小便,再加上媽媽親餵母乳的話,寶寶常會需要「胎便」。母乳容易被消化和吸收,連帶著寶寶排泄次數也會增加,使得寶寶臀部接觸大小便的機率增加,若沒及時更換,再加上尿布內的溫度、濕度偏高,很容易成為細菌、黴菌的溫床,讓寶寶的皮膚生病。
尤其,敏感性膚質的寶寶,在尿布上更需特別選擇。選擇尿布時,要注意材質、棉質柔軟,減少寶寶屁屁與義務摩擦的不適感;透氣性佳,由於寶寶穿上尿布通常2-3小時才會再更換一次,因此除了內裏棉質的透氣性外,外層防漏膜也需適當的透氣度;尺寸合身也很重要,不合身就失去穿尿布的意義;吸濕力與尿濕顯示,吸濕力夠能使寶寶臀部接觸排泄物的機會下降,而尿濕顯示可以提醒新手爸媽們「該換尿布囉!」
當寶寶臀部已出現尿布疹的紅腫、甚至是破皮情況,若還合併一粒粒的細小膿頭,記得向專業皮膚科醫師諮詢,使用一點點低劑量的類固醇、甚至是複合抗黴菌的藥物是沒問題的。而媽媽們可以選擇氧化鋅的產品,黏稠的氧化鋅產品,擠出約米粒大小的量,塗抹於寶寶紅腫破皮的肌膚。使寶寶嬌嫩的肌膚不再過度摩擦。
最後,盧靜怡院長也提到,若寶寶體型較大,容易出現像「米奇林寶寶」一圈一圈的外型,此時脂肪與脂肪夾擠的部分,很容易產生「對磨疹」,使寶寶皮膚變薄、紅腫,建議媽咪們可以在寶寶洗澡後,針對這些部位,擦拭嬰兒油,減少摩擦;若已經發生「對磨疹」的現象,記得,上述所言的氧化鋅產品,可以先用於救急,減少寶寶肌膚的不適。
已生完一胎的「棠棠媽咪」隋棠,依舊在「人美氣色佳」的狀態下,懷上第二胎,此次盧靜怡院長受邀義大利的知名嬰幼兒品牌Chicco,並與隋棠同台合作,向座談會的各位媽咪們以「過來人」的身分,跟大家分享專業「媽媽經」,教大家如何輕鬆照護寶寶肌膚。
平時為寶寶洗澡沖水會將身上的油脂沖掉,建議可使用沐浴油和乳液等護膚產品呵護寶寶肌膚,利用天然植物性油脂配方,可細緻且溫和的清潔嬰兒的肌膚與頭髮,且能深度滋養肌膚,賦予肌膚彈性,形成保濕鎖水膜,給予嬰兒最貼近肌膚的保養呵護。
剛剛談完寶寶的皮膚保養,接著談懷孕中的媽媽,該怎麼減少「妊娠紋」的發生。妊娠紋的確是一件很討厭的事情,即使產前很努力預防、擦妊娠霜,還是可會產生。所以,產前最重要的事,就是︰體重控制!
為何會產生妊娠紋?孕媽咪飲食所攝取的養分轉化為脂肪囤積於皮下,隨著孕肚逐漸變大,孕媽咪的肚子就會快速膨脹,皮下組織無法跟上腹部膨脹的速度,使原本富含膠原蛋白的彈性纖維、結締組織擴張過快導致斷裂,產生所謂的妊娠紋。
的確,有些人的體質很容易產生妊娠紋,這類民眾可能在發育期時就會出現所謂的生長紋、肥胖紋等。外觀為明顯的線狀、凹陷、並且有紅色或白色的凹陷。所謂「生男、生女」也可能會影響肥胖紋發生的部位,老一輩常說「肚子尖生男、肚子圓生女」,雖然這並非判定寶寶性別的唯一標準,但若是肚子變大時先向前傾,妊娠紋就位從肚臍周圍先發生;若肚子變大時有感下沉,那麼妊娠紋可能會從下腹、骨盆處發生。
老一輩人常說︰「一人吃,兩人補!」讓孕媽咪幸福補養份,但補過頭可能會使體重過度增加,導致媽咪增胖過度,使妊娠紋發生,若油鹽糖含量過高,會提高妊娠高血壓、糖尿病的風險。因此,盧靜怡院長分享孕期控制體重的小秘訣,提供給各位孕媽咪們當作參考。
※孕媽咪體重控制DO IT
配合體重控制,一方面能使寶寶健康、二來能讓媽媽在生產時較為順利,並且免去冗長孕期的不適,如︰水腫、抽筋等。如此一來,出現妊娠紋的機率也能減少。
對許多產後親喂母乳的媽咪來說,哺餵是一段漫長的學習與適應過程,一定會有許多問題需要克服,其中又以「乳腺炎」讓各位媽咪們頭疼不已。
乳腺炎是乳腺周遭組織局部發炎,其中原因又以「脹奶」與「感染」為主。
脹奶,是大部分媽咪一定會遇到的問題。常常會遇到「乳房腫脹,堅硬如石」的尷尬窘境。當奶水盈滿整個乳房,卻不能被及時排出(哺餵寶寶或以擠奶器擠出),一段時間後就會產生炎症反應,如發燒、泛紅、腫脹等。由於母乳應存在於乳腺管,一旦未能疏通,倒置乳腺管內的母乳流出與乳房組織結合,就有可能產生硬塊,導致發炎。以下幾種情況,很有可能會導致乳腺炎,有段時間沒親餵母乳、也未用手擠乳者;半夜熟睡未哺乳或擠乳;乳量分泌偏多,卻未能適時移除母乳者,這幾類都是高風險群。
而感染問題,可能是親喂母乳的過程中,由於寶寶含乳方式及姿勢不良,使乳房受傷,外部細菌侵入發炎,常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,除了上述發炎反應外,若未及時處理,還可能導致乳腺流膿,更不利親喂哺乳。故乳頭有破皮、皸裂等狀況者,再繼續哺餵母乳前,記得先清潔乳房及雙手,減少細菌孳生的機會,並在破皮處塗抹羊脂膏或乳汁於傷口,有助於癒合。
提醒各位親喂寶寶的媽咪們,為了預防脹奶的情況發生,記得養成「固定時間移出乳汁」的習慣,母乳量偏多者,可在寶寶兩餐之間以手擠乳,存放母乳,尤其是忙碌的上班族媽媽們,更要養成定時擠乳,才能預防脹奶,並繼續刺激乳汁分泌,提供寶寶源源不絕的營養來源。最後,提醒媽咪們,在擠出乳汁時,別將乳房擠到太軟的狀態,以免過度刺激泌乳機制,分泌過多乳汁造成媽媽更大困擾。